首页 | 部门简介 | 政策指导 | 理论探讨 | 他山之石 | 职教信息 | 教育科研 | 职教期刊 | 学院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探讨>>正文
提升教学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马必学  刘晓欢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力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教力、学力、管理力、支持力等综合而成的一种教学力量,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力量的综合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提升教学力要从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的提高、管理能力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学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教学是主体,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整体竞争实力中的各个因素最终都会通过教学的最终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来,这就提出了一个学校教学方面的力量问题。教学力量强,则人才培养能力强,从而学校整体竞争实力强。因此,加强学校教学力量建设,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即可从根本上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在此,我们将这种教学力量称为“教学力”。高职院校教学力就是指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力、学生的学习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模式、教学环条件境和教学等要素所整合而成的教学力量。教学力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力量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内涵建设的突破口。

一、加强职教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应用,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基础

教学力作为一种反映学校教学能力和效能的力量,是与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紧密联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同,办学的目标导向会不同,从而影响教学投资的方向,以及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程度和方法;同样的人,同样的物,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可能有迥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可见,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学力的作用是一种决定性的作用。要发展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力,最根本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掌握、研究与应用问题。

当前,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深入,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理念、新思路对传统的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快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成为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

在专业建设上,我们面临着旧的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的解构、新的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重构的艰巨任务,以及伴随而来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要构建“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举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上,需要建立适应课程改革的学习制度、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在教学硬件设施上,需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网络;在教学环境上,要按照职业的要求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会涉及学校体制的变化和工作方式的全面调整,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而且常常先在制度层面展开,学校的每个人都会成为改革的主体和动力。因此,必须对全体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层和专业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教育与培训,使其树立现代职教理念,掌握和研究职教课程及其教学的规律及方法,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突破。

职教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应用对教学力的另一方面的支持是帮助学校确立其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示范性建设方案的设计,提出了创新以“三全一主体”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即: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承担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工作过程导向全方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适应行动导向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学校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等);工学交替全面普及(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双证”融通等在学院所有专业和教学环节推进和普及);以“订单式”培养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同时根据专业性质不同,创新工学结合的多样化实现方式。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力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核心

教师的教学力是院校教学力的核心要素,可从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来理解。从整体上看,教师教学力是指教师队伍整体的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整合而成的教学力量。从个体的层面看,教师教学力是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重点是继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指导学生实际工作的实践技能及社会联系与沟通能力等要素的整合。对于一所院校来讲,教师个体的教学力是形成整体教学力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将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能力”分解成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三部分,是为了明确和突出高职教育对教师教学力的要求。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课程开发不仅是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需要,也是由于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因而,高职教育更加突出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专业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能力。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强调的是教、学、做的一体化,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及指导学生专业 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熟悉专业工作现场要求,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的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专业教师的专业 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反映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和专业的熟悉程度。

除了与教学直接相关上述的三项能力之外,学习能力是教师队伍保持教学力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继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方面,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最需要教师所 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在许多院校,教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其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教师固守传统观念,不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教师的学习意识与能力应成为提升教学力的关注要点。

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在科研方面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科研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综合素质,是其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学校教师队伍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是促进教学力的整体提升有效手段。

三、提高学生学习力是院校教学力的根本

学生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对于学校来讲,“学习力”还体现在学校学生整体的学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些思想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教学的目标应从理论知识的存储向职业能力的 形成转变。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里的“学”不仅是指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包括对“学习”的学习——即“元学习过程”。培养元学习意识,可使学生“更好地从教师的教授策略中领略到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而不只是学习具体知识”①。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力要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要充分认识元学习过程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力,从而实现有效地学习的目标。

四、提高管理能力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重点

管理力是学校在教育思想、制度体系、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对教学的指导与规范的力量。在院校教学力的诸要素中,管理力是连结各要素的纽带,是形成整 体教学力中枢系统。以课程改革为例,由于课程改革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相应的设施与条件,涉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还会涉及到教师工作方式、工作量及其考核评价的变更,因此实施课程改革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组织层面,包括行政、科研和人事等多方面的力量支持;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教学管理制 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校本研究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等;三是技术层面,包括有宏观层面的课程方案、微观层面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等。前两个层面都是管理问题,没有这两个层面的保障,具体的课程改革是无法推行的。所以,管理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教学力提升的保障,又是其建设的基础内容。

管理能力建设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和指导内部行为的能力,二是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具体包括有效确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激发二级院系与教师自我发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制度环境,还包括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等等。

在教学管理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能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其原因一是当前高职教育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模式的变革;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型的中小型企业承担了大量就业职能,由此产生的新兴岗位群呈现出小批量、多元化的特点。这些都对传统的刚性化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几年前制定的教学方案很难持续满足市场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提供定制服务的教学管理机制。这种柔性管理机制的建立将为院校整体教学力的提升注入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五、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对教学的支持力度,是院校教学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它可分为教学基础和基本保障两个方面。教学基础主要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环境与条件、信息资源状况以及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在内的教学环境;基本保障主要是财力保障和基本设施等状况。当前高职院校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重点一是现有教学 资源的整合利用;二是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主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建设;三是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

在我国高职院校,一方面因招生规模扩大、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教学资源紧张,而另一方面现有的资源因配置不合理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目前我们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对教学设施的布局与结构进行充分论证,突出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能发挥综合效益的项目上,防止重复或低水平建设;二是要在整顿、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提高其利用率;三是在资源整合中要突出教学设施的功能性,目前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仍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缺乏职业训练功能。

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主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建设,应是高职院校当前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建设的主渠道。其目标是按照“基本技能养成——专项核心技能形成——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技能形成内在要求,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其核心任务则是搭建沟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如职教集团、校企联谊或协作组织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训或顶岗的岗位,这仅仅靠学校与单个企业联系的方式是很难保障的。因此,需要一个融合多家企业和学校、有行业和政府参与、信息能得到充分交流的平台。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机械、电信、旅游等职教集团就集结了百余家企业和学校。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教学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包括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共享型教学资源、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资源平台,能够支持教学信息发布、精品课程制作、网络课程制作、网上考试、教学交流、实习预约、模拟实训、在线培训等多种功能,为学生及各类人员职前职后培训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综上所述,教学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应重视关于教学力的研究,探索教学力形成的规律,包括教学力的要素及其建设的途径,促进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2008,(21)
 
 · 热 点 新 闻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